Material Design 正體中文版翻譯心路歷程

又疲乏又獲益良多的翻譯道路我走得好艱辛🥲

久安 chiayucx
Feb 23, 2021
大概有這麼艱辛。Photo from Unsplash

嗨,我久安

嗨大家好,第一次在 Medium 上發表文章就是這種大事⋯⋯(抖
我是去年剛從實習轉為正職的六角學院設計師,Joanne,可以叫我久安🙋。

本來想就一直潛水下去,這時候頭家捎來了一個訊息:

Casper:「來翻譯 Material Design 吧 😊 」

老…老闆你是認真的嗎????(抖

時程安排

確認老闆不是開玩笑後,就著手開始規劃整個翻譯計畫該如何進行。因翻譯量過於龐大,最終決定邀請六角的各位一同參與。
整個翻譯過程大致分成:

  • 召集人力
  • 翻譯
  • 校稿
  • 統整

召集人力
由於一開始就確定會在六角 FB 社團內召集協同翻譯者,因此在人力部分並沒什麼問題,反而是自願者過多導致無法讓每個人都參與實在很可惜。六角的各位真的很熱心~

開始翻譯
在這之前,有跟 Casper 討論過什麼樣的方式比較不會造成協同者的壓力與困擾進而影響到日常工作,最後決定讓大家可以專心進行「翻譯」即可,其餘排版或是涉略到較多程式的部分則由我後續統一編輯。

這個階段我選擇使用 Hack MD 先建立好章節目錄供大家共筆翻譯,除了我可以即時看到大家的進度外,協同者也可以看到他人的翻譯並作為參考,使用方式簡單直觀,減少了協同者花費時間學習的成本外,同時也能讓大家看到較接近成品的樣式。撰寫方式則是選擇了 Markdown 語法,方便後續進入 VSCode 統整。

校稿
這部分要特別感謝 CH.Yu 在百忙之中還自願協助校稿,本來是只有我一人的啊~(泣
我認為校稿與統整是本次計畫最煩瑣的過程。文章約莫有四十多篇,翻譯者也有三十多位,即使在初期有整理了常用字詞與程式碼給大家參考,但翻譯的語句、用詞仍無法避免會有不少不同處。

像是 Component 在 Google 翻譯中會翻譯成組件,其正確字詞為「元件」,而「Component」在每篇文章幾乎都會出現數十次,我們就得一一挑出做修正,相當考驗校稿者的眼力啊~

統整
校稿完成後,我便開始將檔案轉移至 VSCode,這邊也要特別感謝我的好同事 Ray 幫我架好系統,還教了我很多技巧,讓我們謝謝 Ray。

這個過程基本上是在二次校稿,本來沒有打算完整搬移 Material Design 原文件的排版,因為會是相當大的工程。但身為一個設計師,看到沒辦法完全復刻排版就是很不順眼啊!(所謂設計師都有莫名的堅持)
於是我就自己跳入火坑了:四十篇全部重新排版。

我要跳囉!真的要跳囉!!

“啊 — — — — — — — — —” Photo from Unsplash

遇到的困難

遇到最大的困難應該是我哪個工具都不熟。

第一次使用 HackMD、第一次接觸 Markdown、第一次做翻譯與校稿工作、第一次使用 GitHub、第一次同時與這麼多人合作就擔任引導的角色。

在跟協同者公告程序前,自己都要先摸熟這些工具,才能好好因應不同情況隨機應變與回應協作過程中的疑問。雖然中間仍有很多摸索與做白工的過程,卻不可否認技術與知識量有因此成長了一些。

除此之外就是花費很多時間。
校稿一篇需要花一至兩小時反覆確認語句是否通順符合邏輯,再花一小時調整排版,也要寫一些 CSS 讓樣式更接近 Material Design,最後再加上翻譯者的個人網站連結。統整一篇可能就需要花費三四個小時之久,真的是很費工又很傷神啊~

OS:寫程式真的好難啊~~~~~~~~
關於平面設計跨到網頁設計又偶爾踩到前端邊緣的故事,
我們下回再為各位講解~

收穫與總結

在翻譯與校稿過程中最大的收穫是:

我好好地閱讀完 Material Design了!

校稿時因為要格外仔細地閱讀每字每句,因此把文件重複看了好多遍。在反覆閱讀中發現自己從前很多不懂的觀念與規範。前端是深不探底的坑,UI 設計就是規範多但又能靈活變化的⋯⋯百寶袋?總能挖出各種有趣的東西(笑。

這也是我們翻譯文件的主要目的,希望能讓大家閱讀起來更為方便、快速。透過 Material Design 中文化版本,加速工程師與設計師的雙向溝通,達到工作上的效率。

這邊也一併公開文件:
Material Design 2021 正體中文版

如果有發現任何可以再改進的地方都可以跟我反應,我們會再進行修正!

總之,希望這份文件有幫助到大家,也謝謝各位的協助!
謝謝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妳!
我們下次再見 👋

--

--

久安 chiayucx
久安 chiayucx

Written by 久安 chiayucx

透過使用者的眼睛觀看世界,運用創作者的能力改變一切😎

Responses (1)